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它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惠子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不知道‘弹’是什么东西的人在这里,他问你:‘弹的形状象什么?’如果回答说:‘弹的形状就象弹’,那他明白吗?”梁王说:“不明白。”惠子接着说:“在这时就应该改变说法回答他:‘弹的形状象把弓,却用竹子做它的弦’,那么他会明白吗?”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说话的人本来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使人们真正弄懂它。现在您却叫我不打比方,这就行不通了。”梁王说:“你讲得好。”
因为(连词)VS因为(介词):“以”作“因为”讲,既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区别就是“以”后面跟的成分是词语(名词性的词语,主要是名词,代词及名词性短语)还是句子(一套完整的主谓结构),如果是词语,就是介词,如果是句子,就是连词.这里的“以”后面跟的是“公子贤,多客”一套主谓结构,是句子,所以应该是连词.作“因为”讲的“以”是介词的例子也很多,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等.
【梁王魏婴觞诸侯文言文通假字(梁王魏婴觞诸侯连用四个后世必有)】相关文章: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投稿,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hzdjiang.cn/gushici/4431.html